在公路上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由来已久,社会反映一直很强烈,有关部门也不断发起治理行动。然而,从近日央视的调查镜头中,公路“三乱”在一些地方非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花样翻新、升级换代,种种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停车检查时不动声色拿走驾驶本里夹着的现金,通过车托配合迅速让司机交罚款走人,公开为货车办理超载通行月票,这些手段不管明的暗的、新的旧的,都打着执法、管理、整顿等旗号,但在实施过程中,既不按程序来,也不照规定办。调查、取证、笔录、处理的处罚流程直接被一张罚单取代,没有路上检查权的路政、运管人员也随意上路查车,乱象之中,却有一点是毫不含糊的——把罚款搞到手就是硬道理。
公路乱罚款,罚得司机肉疼,也罚得社会不堪重负。有媒体通过调查走访全国十四个省份上千名司机,得出了一个调查结果:罚款占到了货车运费的百分之十。由此估算,公路1年罚款总额约2700亿元,其实全社会都在为公路“三乱”埋单。除了利益受损,更有安全风险。乱罚之下,司机的利润被拿走一大块,为了多赚钱,只有不断超载、多拉快跑,导致事故不断,由此陷入“越罚越超,越超越罚”的恶性循环。
面对公路“三乱”,人们总是充满疑惑:为什么执法人员成了讨价还价的收钱者?为什么管理处罚手段往往被简化为罚款数目?这种利益演化,乱罚款成为一条产业链,显然不是个别人以权谋私、作风不正,而是一种体制的弊端、行业的歪风。
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得知,山西太原一个运管所工作人员开支完全是自收自支,依靠罚款生活,仅今年罚款就超过一千万元,由财政按比例逐级返还。这样的运管所到底有多少?依靠罚款过日子的执法人员又有多少?
通过解剖这一个“麻雀”,联系公路“三乱”种种表现,人们不难发现,公路管理体制上存在“以罚代养”弊端,超收奖励、罚款分成已经成为相关部门运作的潜规则。在这样的利益指挥棒诱导之下,执法异化为创收过程,管理不再为公共安全谋划,而是为了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挖空心思,于是,养鱼执法的花样层出不穷,罚款经济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执法创收不改,公路三乱难治。要从根本上治理乱罚款现象,就得改革管理体制、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关键是彻底切断执法部门与罚款之间的利益纽带,让权力不能从罚款中获得任何好处,让罚金没有回流执法部门的渠道,罚款账本应该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深化改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面对公路“三乱”背后上千亿元规模的利益藩篱,只有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阻断利益暗流、重塑管理制度,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让公路的公益属性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