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人群一直热门话题,60岁的“失独”父亲房树春很关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卫生部的重组方案。
自从4年前26岁的独生儿子猝死,养老的担忧和精神的孤困更增添了“白发人送了黑发人”的痛楚,他希望新机构能给老两口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
可以说,失独家庭处在计生和医卫的交接点上:他们直接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如今又面临比常人更大的医疗和精神救助问题。
10日上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改革方案提出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
作为今年“大部制”改革的一部分,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中国人口管理从“单纯管控”向“多元服务”转变,以应对国家人口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会消失及“4老人、2夫妇、1孩子”421家庭的风险和压力越来越受关注。“失独老人”作为新出现的特殊人群之一,也经常成为舆论的热点。
上世纪80年代初,适婚青年开始执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如今他们到了退休养老的年纪,其中一些父母正准备安度晚年,疾病或意外却夺走了孩子的生命,结果成为“失独老人”。用房树春的话说,“青年励志、中年奉献、晚年失子、老无所依。”
致公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该年龄段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即每年新增“失独家庭”约7.6万个。
想起前段时间的住院经历,房树春还有点后怕。“医院要家属签字,我就想如果老伴儿也不在了,谁来签这个字呢?就算都还在,一旦动不了了,去银行取钱也没人办。”
他说:“希望政府能与失独者属地的医院互动,建立失独者医疗绿色通道。”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马力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中国基层的计生服务人员约75万人,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支重要队伍,可以把他们更好利用起来。
“基层医疗服务的力量薄弱,县一级以下的网点亟待建设。而把计生卫生服务力量整合进来,既优化了资源,又扩大了这支队伍的用武之地。”马力说。
马力提出了“大健康”的概念。她认为,原本的卫生服务站以治疗为主,而计生服务站的性质决定了它以预防为主。基层医疗本身就应该更加重视预防。
日常的情感关怀也是房树春老两口的需要。“失独者”往往选择自行封闭,逃避社区活动。房树春说:“失独老人受厄运打击后,精神、身体遭到极大伤害,需要长期的精神康复和疾病治疗。”
山东省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崔树义说:“中国人的传统中,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期望,一旦独生子女死亡,父母又没有再生育能力,精神压力都会特别大。”
“卫生部与国家计生委职能的合并有望为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和精神卫生服务打通障碍。”崔树义说。
委员建议将失独家庭成员纳入社会特殊保障群体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马立群。他建议:将失独家庭成员纳入社会特殊保障群体,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重建失独家庭的精神家园,扶持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支持力量。
马立群委员说,“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因疾病或意外亡故的家庭,是指50岁以上夫妇组成的已经没有再生育可能的家庭。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或严重伤残,在承受了巨大悲痛之后,他们还要面对日渐年老过程中的多重问题。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高达7.6万个,将可能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待解课题。
人口学家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题。